在采訪寫作中,我深刻體認到,英雄與常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英雄的壯舉理應受到稱頌,但千千萬萬并無壯舉的“英雄”的小事、瑣事、好事,也同樣難能可貴。
今年是張思德同志犧牲80周年,也是毛澤東同志發(fā)表《為人民服務》80周年。1944年9月5日,革命戰(zhàn)士張思德帶領戰(zhàn)友們在陜北安塞燒炭時遭遇炭窯坍塌而犧牲。這位18歲參軍、22歲入黨、爬雪山過草地的平凡又不平凡的革命戰(zhàn)士,犧牲時年僅29歲。
我寫《張思德傳》時,張思德的戰(zhàn)友幸存者寥寥無幾。我有一種使命感與緊迫感:搶救“活資料”,時不我待!這些“活資料”越多,張思德的文學傳記就越真實。而真實,正是傳記文學這一文體的根本。為了求真求實,我深入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出生入死的戰(zhàn)地、延安執(zhí)勤的窯洞、犧牲時的深山炭窯以及他的家鄉(xiāng),力求找到親歷者和當事人,找到盡可能多的第一手資料。
在長征中,張思德“嘗百草”差點中毒,過草地時冒險搶救身陷泥潭的戰(zhàn)友,行軍途中撿到食材會第一時間煮好送給傷病員……這些事跡,都是我先后7次采訪張思德的班長杜澤州獲得的。張思德在延安執(zhí)勤和在南泥灣搞生產以及進山燒炭的具體情況,是張思德當中央警備團通信班長時,曾與他同蓋一床被子的戰(zhàn)士陳耀繪聲繪色講述的。張思德燒炭犧牲時的詳情,是炭窯崩塌那天,親身進洞搶救的老八路朱旭明回憶的。我到張思德家鄉(xiāng)采訪時,他的兒時玩伴已經80多歲高齡。這位老人在村旁的元灘河畔和村后的雨臺山坡上邊走邊講,將張思德放??巢竦钠D辛與當兒童團員扛紅纓槍站崗放哨的豪邁一一道來……所有這些寶貴素材,都為寫作增添了現場感和年代感,也成就了傳記文學的質感。
傳記文學是紀實性與文學性兼而有之的文體?!皩崱笔乔疤?,但也不排除必要的藝術加工。如果對一些生活細節(jié)沒有“合理想象”與“合理恢復”的話,很難有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比如,在寫到張思德孩提時代,與放牛娃伙伴玩打水漂、打柴靶等游戲時,我就很自然地融進了自己兒時當放牛娃的生活體驗。再如傳記的開頭,就是根據那年到韓家灣尋訪張思德兒時玩伴時,在韓家灣后山看到林木森森、云鎖霧重的景象,結合時代背景,予以情景再現和想象加工而成,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張思德是無數默默無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戰(zhàn)士的縮影。在我?guī)资甑能娐蒙闹校龅搅撕芏嘞袼粯硬粓D名不為利、默默付出的同志。在采訪寫作中,我深刻體認到,英雄與常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些平時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的常人,在戰(zhàn)斗發(fā)生、抗洪搶險、群眾遇難等危急關頭,往往能迎險而上,挺身而出。他們平時所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小事、瑣事、好事,好像是為那樣的壯舉做鋪墊、做準備的。英雄的壯舉理應受到稱頌,但千千萬萬并無壯舉的“英雄”的小事、瑣事、好事,也同樣難能可貴,也應受到人們的推崇,而不應被忽視、淡忘。
我今年已經80多歲了,努力寫了一些革命歷史題材和紅色題材文學作品,也在走近英雄人物和先進模范人物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寫英模事跡,也要常懷英模之情,崇尚英模之舉。退休后,我與其他老軍人一起參加了太行老區(qū)的扶貧幫困??吹胶颖辟澔室粋€落后的貧困山村,一躍成為全省發(fā)展的典型時,我們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當把這種經歷體驗熔鑄在寫作中時,我對筆下的英雄人物也更理解,更有信心把他們的事跡寫得可歌可泣、可敬可學。
和平年代,我們依然需要有筋骨、有溫度、有力量的紅色題材作品,傳記文學在這方面大有可為。要堅持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通過一個個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寫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歷史講到當代讀者心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4日 08 版)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