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鄭玉成捐獻的老課本。本報記者 黃敬惟攝
觀眾現(xiàn)場觀摩檔案修裱工作。本報記者 黃敬惟攝
在漢代,“蘭臺”指的是宮廷藏書處,主要收藏地圖、戶籍等檔案及圖書,由御史中丞掌管。此后逐漸演變成為檔案保管機構和檔案工作的代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檔案是社會生活的原始記錄,更是建立歷史記憶、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今世賴之以知古,后世賴之以知今”的重要素材。
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京津冀三地檔案館以豐富的展陳和活動,向廣大公眾介紹了檔案工作的相關成果和細節(jié)。
記錄時代發(fā)展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在今年的國際檔案日,北京市檔案館推出了“祝福祖國筑夢前行——國慶彩車模型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慶祝大會傳單標語,1984年國慶35周年慶典上《絲路花雨》彩車、電視彩車、百花彩車等的設計圖紙,2019年國慶70周年的脫貧攻堅彩車、綠水青山彩車、人類命運共同體彩車等模型,國慶紀念章、彩車巡游和群眾聯(lián)歡活動的服裝……徜徉于32組國慶彩車模型及200余份檔案、照片、圖文、視頻之間,觀眾感受著75年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遷。
今年還是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10周年。三地在檔案工作中協(xié)作共進,在資源檔案開放共享、合作宣傳、聯(lián)合辦展、共同編研等方面碩果累累。
“我們特意乘坐高鐵前來看展,看到這些記錄自己家鄉(xiāng)變遷的檔案被整理成冊并被出版和珍藏,感到又驚喜又興奮?!痹凇笆昃┙蚣教m臺翰墨香”展區(qū)前,兩位河北觀眾認真觀賞。該展區(qū)展出有130余套(冊)三地檔案館近年來的編研成果,其中《北京檔案史料》《京張鐵路百年軌跡》《天津近代商會檔案選編》《河北省檔案館藏抗戰(zhàn)檔案選編》等一批精品成果,再現(xiàn)了京津冀三地歷史變遷、文化傳承和社會發(fā)展。
此外,今年北京市檔案館還將面向社會再增加開放10個全宗(全宗是一個檔案保管單位,指一個獨立機關、組織或個人的具有有機聯(lián)系的檔案整體。)共2.9萬件檔案,以進一步滿足公眾需求,推動檔案便民惠民,目前已完成其中的8個全宗約1.6萬件檔案。新開放的檔案,涉及北京市化學工業(yè)、汽車工業(yè)、文化、司法、市政工程等多個領域。
正乙祠戲樓是北京現(xiàn)存最早的戲樓之一,京劇大師程長庚、盧勝奎、梅蘭芳等都曾在此登臺演出,有著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本次面向公眾開放的檔案中,其中一份記錄了上世紀90年代對正乙祠戲樓修復工作的始末。這份檔案不僅詳細介紹了正乙祠戲樓歷史和當時的建筑保護情況、開發(fā)使用價值等,還完整呈現(xiàn)了對正乙祠戲樓進行的搶險加固和修復工作。通過類似檔案,公眾得以探尋文明賡續(xù)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密碼”。
揭秘檔案工作
去臟、去色污、褪色恢復、修補裂痕……在工作人員的手中,一張張老照片重新煥發(fā)生機?!霸瓉硇迯驼掌羞@么多‘講究’。”“這就是專業(yè)的技術。”“真厲害,原本模糊的畫面一下就清晰了?!笨粗ぷ魅藛T在電腦上認真細致地修復老照片,現(xiàn)場觀眾贊嘆不已。
除了老照片修復,在今年的國際檔案日活動期間,還有檔案修裱、仿真復制技術展示等多項活動亮相北京市檔案館,讓觀眾通過觀摩和體驗增進對檔案保護工作的理解。
檔案修復用紙需要調到什么樣的酸堿值?修復檔案時所用的水可以是自來水嗎?怎么把舊檔案一頁頁揭開修復后再重新裝訂回去?面對觀眾的提問,檔案修復人員一一耐心解答,還邀請現(xiàn)場觀眾上手體驗。
此外,在活動現(xiàn)場的電子屏上,循環(huán)播放的紀錄片詳細介紹著檔案修裱的細節(jié),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看。通過旁邊的透電玻璃,觀眾得以一窺庫房中實物、書畫、服裝等各類檔案的不同保管方式,身臨其境地體會檔案日常管理的實際場景?!斑@次開放活動不僅滿足了我對檔案工作的好奇心,也讓我對這份工作有了更多敬意?!边@是不少觀眾共同的心聲。
走近群眾生活
在北京市檔案館活動現(xiàn)場的展柜中,有一組晉察冀邊區(qū)的小學、初中教材課本。薄薄的老課本紙質泛黃但書頁平整,不難看出收藏者呵護之用心。這組老課本是市民鄭玉成去年捐贈的。鄭老先生曾是一名教師,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想讓自己珍藏了一輩子的老課本發(fā)揮更多光和熱。得知此事,北京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與鄭玉成取得聯(lián)系并前往他家中接受捐贈,還為他頒發(fā)了捐贈證書。
這并不是個例。北京市檔案館的珍藏不少來自社會征集。老報紙、老畫報、名人日記或回憶錄、獎章、大型活動的工作證件或紀念品……內容豐富且多樣的征集成果是檔案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見證。
“我家的老相冊算不算檔案?可以拿來捐給你們嗎?”“想捐贈檔案要怎樣聯(lián)系你們?”“捐贈檔案需要提供哪些證明?”“請給我一份捐贈檔案的傳單?!薄跈n案征集宣傳臺前,不少觀眾十分踴躍。據(jù)北京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現(xiàn)在每個月都能收到不少民眾的自發(fā)捐贈,有的通過媒體得知,有的是通過宣傳頁,甚至還有的是通過老街坊、老朋友口耳相傳。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檔案工作、對檔案工作產(chǎn)生興趣,社會公眾對于檔案工作的認知和了解也不斷加深。與此同時,讓“藏”在庫房中的檔案為更多人所知一直是檔案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標。
為了讓更多公眾受益,京津冀三地檔案館還聯(lián)合推出了“聆聽歷史回響 傳遞檔案聲音”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的形式,精選特色檔案,由檔案工作者介紹館藏珍品,讓更多公眾了解“故紙堆”背后的故事。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wǎng)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wǎng)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