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還在浙江衢州生活。立夏前一天,雨稀里嘩啦下了一白天。傍晚雨停,我和好友驅(qū)車前往藥王山。一路空氣聞起來甜滋滋的,滿目青翠欲滴,十分養(yǎng)眼。
傍晚的藥王山,很是安靜。車輪在柏油路上駛過,留下沙沙沙的聲音。不時有鳥兒飛來飛去,幾聲鳥鳴,更添幾許幽靜。藥王山下,溪水淅瀝地響?!翱丈叫掠旰蟆?,意境也不過如此吧。山尖上云嵐繚繞,使青山若隱若現(xiàn)。人不登上山去,只那么遠遠一望,心里便是一片的寧靜、一片的清澈曠遠了。
藥王山腳有村民站在溪邊吃晚飯。他們吃的食物叫飯馃。飯馃是當?shù)卮迕裨诹⑾倪@一天必吃的傳統(tǒng)食物。其主料是大米,把米飯煮熟,碾碎,搓成搟面杖粗細的長條,再繼續(xù)搓成小條,切成小段。然后放水,加入新鮮豌豆與細筍絲,撒上蔥花與干辣椒……這山村人家的簡單食物,卻令人賞心悅目。豌豆碧綠清甜,筍絲鵝黃鮮嫩,加之翠綠和深紅的點點蔥花與辣椒,連湯帶汁的一碗,呼啦呼啦入得口中。豌豆是甘糯的,筍絲是鮮美的,米團子是有嚼勁的,這一碗立夏的食物,吃起來深覺過癮。
原本是平淡無奇的白米飯,在立夏這一天,卻變成一碗誘人的飯馃,這是鄉(xiāng)村日子的花樣吧。
立夏食飯馃的風氣,其實在浙西鄉(xiāng)間頗有流傳。但我們的村莊,普遍會在這一天吃烏米飯。這也是江南常見的了。烏米飯,本是用的白色糯米,之所以其顏色烏青發(fā)亮,是烏飯樹的功勞。烏飯樹長在山上,是一種灌木,采其枝葉,搗汁以浸泡糯米,蒸煮出來就是烏米飯了。杭州的菜場里,立夏前一兩天都有烏飯葉賣,只是價格一天一變,去得晚了,常常不易買到。
宋時林洪著《山家清供》中,說到“青精飯”,乃是用“南燭木”(一名黑飯草)制成——“采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干,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shù),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顏……”南燭木,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烏飯樹。
到了立夏這一天,我常常也會自己去菜場。這時候的蔬菜攤子上滿目翠綠,黃瓜、茭白、野山筍、豆苗、香椿,都是時鮮之物。好些人在買豌豆,有帶豆莢的,也有剝好了的,熱熱鬧鬧的樣子。攤主說,今日立夏,可以用豌豆做糯米飯吃。
做糯米飯想來復雜,其實簡單。把糯米浸泡一小時,瀝去水分。熱鍋放油,翻炒蒜米炒出香味,加入豌豆、咸肉丁,也略炒出香氣。再把糯米放入,加鹽、生抽、料酒及一點點紅辣椒,翻炒過后,轉(zhuǎn)移入電飯煲,加少量水煮熟。熟之后攪拌均勻,再燜一燜,香香的燜糯米飯就做好了。油亮亮的糯米飯、碧綠的豌豆、紅色的咸肉丁,真是一年當中色彩最好的一碗飯。
從前在鄉(xiāng)村過日子,翻炒過后的糯米,并不轉(zhuǎn)移到電飯煲,而是在柴灶鐵鍋里燜熟。這是十分考驗技術的事。柴灶里一開始火勢要旺,繼而火勢要斂著,以小火慢慢地煨。中間不能揭開鍋蓋,否則容易夾生。等鍋里的米都熟了,柴火撤除,開鍋略微翻炒,鍋底尚有一層微微的焦黃,正是鍋巴,最香的那種。
我母親總是會教我做這樣那樣的食物來吃,不厭其煩,每一個小小的步驟都要詳盡說與我聽。這在我看來,正是農(nóng)人們對于日子的鄭重態(tài)度。
立夏這天,還要吃立夏蛋。所謂立夏蛋,也不過是普通的茶葉蛋而已。但立夏這天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疰夏就是指食欲減退,因吃不下飯而消瘦?;颊叨酁樾?。吃了茶葉煮的蛋,就不會疰夏了,還要稱一稱孩子的體重,這也是民間的風俗。民間衡量健康,一貫是以體重為標準,體重增加便值得歡欣鼓舞。所以立夏這天稱人,也是有講究的:移動秤砣時,只能向外掛,表示數(shù)量增加,而不往里頭移。時代變化了——你看現(xiàn)在,大人們多以苗條為美,平日里的健身房也常常人頭攢動,都要減肥呢。立夏這天也不例外,沒有見哪個健身房在立夏這天放假的。
門口一株枇杷樹,果實也越來越黃了。我看樹叢里有鳥兒飛來飛去,故意從枇杷樹間飛過,是不是也在計算著枇杷的成熟日期呢。
說來說去,似乎立夏都是跟吃有關。門前的泡桐花,這些日子已經(jīng)開得亂糟糟了,落在水缸里,一枚一枚朝上漂浮在水面上,就像是畫上去的一樣。泡了兩天,那些花瓣變得近乎透明。
花落完,春天就這樣過去了。我想起翁卷的詩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立夏過后,水稻田里的農(nóng)事,就越來越密集了。
記得有一年,我去采訪一位老人家。那天我就在他所住的老舊的職工宿舍聊天。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家庭平和溫暖,工作也盡心,多次被評為市級優(yōu)秀教師。而他的老伴,那一頭白發(fā)的老婦人,一直在廚房里忙碌。出來時,手上捧了一鍋豌豆糯米飯——我這才記起那天是立夏——她一定留我在家吃飯,似乎我還與老先生飲了一杯酒。正因為那一碗豌豆糯米飯,我一直記得那一天,而且印象是如此深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5日 20 版)
北疆新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wǎng)站(客戶端),內(nèi)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zhì)網(wǎng)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nèi)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