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 (韋衍行)1月11日,正值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由商務印書館主辦的“走進大自然的五十種方式:《自然文庫》和它的十年”活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本次活動邀請“自然文庫”叢書的作譯者代表,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慶新,自然文學作家歐陽婷出席。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鄭勇在致辭中表示,自然文庫作為商務印書館的重要產品線,走過了整十個年頭,已有了50本的體量,話題涉及動植物、真菌、鳥類、古生物、地質、地球科學、歷史、人類學等諸多學科,這些學科聯(lián)結而成的自然博物,是我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的50條進路。
2024年,自然文庫集中推出了一批引進版經典自然文學作品,邁克爾·波倫的《雜草、玫瑰與土撥鼠》帶領讀者思考花園里藏著的人與自然相處之道及哲學,近年暢銷全美的《編結茅香》讓讀者從印第安文明中學習人類與自然界依存互惠的古老智慧,哈斯凱爾的《荒野之聲》則從聲音角度得以窺見生物多樣性、自然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的發(fā)生。
歐陽婷談到,我們對周遭自然世界的覺察是慢慢在加深的,這有賴于我們的感官與知覺的被喚醒,而閱讀和學習,尤其是自然文庫這樣的書籍,正是幫助人們打開感官、塑造感知力、構建系統(tǒng)知識體系的方式之一。
林慶新指出美國自然寫作范式有兩個轉變,一是以人從自然得到感悟為中心的荒野敘事轉向以生物為中心的自然敘事;二是從更易觀察的景觀如植物、鳥獸,向更隱秘更微觀的自然網絡系統(tǒng)的深入,如聲景,植物通過地下根系、氣味等進行交流等。與中國自然寫作的特質對比,兩種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背后折射出的哲學思維和生態(tài)觀的差異,而優(yōu)秀作品之間的對話互鑒,可以延展自然文學創(chuàng)作的廣度和深度。
活動最后,兩位嘉賓談到自然的“療愈力”,分享了他們走進自然,與自然互動的方式,如何通過觀察、感受和記錄,以及有深度、有營養(yǎng)的閱讀,保持對自然持久的熱愛,從自然中獲得持久的滿足感。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