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 (韋衍行)國家文物局5月30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魏曙光介紹了近年來河北商代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河北南部為商代王畿重地,中北部為商王朝重要戰(zhàn)略地帶。武安趙窯遺址為一處中商時期聚落,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發(fā)現墓葬、道路、環(huán)壕、陶窯、石砌水道和成排分布的房址等遺跡。其中房屋(編號VF5)發(fā)現室內熱力循環(huán)結構,可能為火炕的較早形態(tài)。居址中出土卜甲、原始青瓷片、仿銅陶器、骨雕鳳鳥紋笄等一批高等級器物,墓葬主要有腰坑、殉狗、俯身葬等商式墓葬的特點。在銅器與陶器上發(fā)現“↑”形符號,推測趙窯遺址可能為商代“矢族”的中心聚落。
趙窯遺址出土的骨笄。國家文物局供圖
欒城周家莊遺址為一處晚商時期墓地,發(fā)現17座墓葬,其中2座為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葬可分為西、中、東三組,普遍有殉狗,少量殉人,大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分居兩側,形成以大墓為中心的布局。
靈壽西木佛遺址為一處晚商至西周時期聚落,發(fā)現20余座墓葬、殉牲坑和水井等遺跡,進一步完善了太行山東麓冀中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編年體系,還原了商代社會生活圖景。
淶水張家洼遺址為一處商周之際的中型聚落,發(fā)現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出土各類器物300余件,顯示了周人取代商王朝建立政權之后,該地區(qū)土著人群與新遷來的周人、殷遺民共存的態(tài)勢,也是西周燕國建立之初地緣政治格局的反映。
張家洼遺址出土的馬轡。國家文物局供圖
趙窯遺址的中晚商時期多層次的聚落布局、西木佛遺址商周之際的車馬坑、周家莊遺址商代“甲”字形大墓、張家洼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體現了從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制度至商晚期獨立墓葬區(qū)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太行山東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是復原商王朝政治治理和防御體系重要實物資料。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