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可鎮(zhèn)縣城。(甄淵博 攝)
一座大青山,悠悠萬古、雄渾壯闊,將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連接在一起,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片古戰(zhàn)場,綿延千里、烽煙不絕,孕育了北魏、隋、唐三個朝代,成就了許多帝王將相。
一個根據地,軍民同心、奮勇殺敵,英雄的故事可歌可泣,深深鐫刻于民族的章牘之上。
北魏重鎮(zhèn),隋唐搖籃,紅色熱土。綿長的文脈,厚重的歷史,向上的民心,是今日武川文化自信的底氣。
王朝的背影
被時光切割的記憶,構成了武川人的生活。這個空間散落的碎片留下了歷史的見證,引領后人去中華文明的長河里,證古澤今。
北魏,歷史上武川的高光時刻。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皇帝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巡幸陰山,形成了固定的“陰山卻霜”之俗。公元442年,太武帝拓跋燾在陰山之中落成行宮,為彰顯仁德,遂將行宮取名廣德宮。
走進武川縣得勝溝鄉(xiāng)圪塔村西北的一片農田,這里地勢隆起,看似普通,只有地上不時出現的手壓紋瓦殘片,帶著古人的印記與現代人隔空對話。
內蒙古自治區(qū)長城保護研究會副會長、文博副研究員武明光介紹,據已出土的文物判斷,這片農田曾屹立著一座雄偉氣派的宮殿,據推測很可能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廣德宮。它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歷經上千年的風雨侵蝕,依稀可辨其大致輪廓。
片瓦之上,是變幻的歷史風云。
為了保衛(wèi)舊都盛樂、新都平城以及廣德宮,自5世紀30年代開始,北魏王朝在陰山地區(qū)建鎮(zhèn)置城,“北魏六鎮(zhèn)”應運而生。如今,六鎮(zhèn)的古名,大多已湮沒于歷史塵煙,只有“武川”這一地名沿用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魏晉南北朝,上承兩漢,下啟隋唐,中國歷史上頗為重要的時期。特別是北魏時期,各民族交往交融更加充分,文化也達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為隋唐的強盛打下基礎。
千年風韻隨處可見,歷史脈動觸手可及。行走武川,一見傾心的是文化風姿正悄然融入城市建設,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2024年國慶節(jié)期間,武川博物館前寬闊的廣場上,沉浸式實景劇《武川望夏》激情上演,邊塞戰(zhàn)火突起、木蘭替父從軍、陰山四域同賀……帶領觀眾來一場穿越千年的時空之旅。
步入博物館,萬歲富貴瓦當、匈奴青銅短劍、漢代陶灶……一件件造型生動的精美文物,閃耀著久遠文明的燦爛星光,讓人們一窺遠去王朝的背影,也讓武川多了一種“打開方式”。
從歷史深處走來,武川正努力在新舊之間開拓創(chuàng)意表達、尋找共鳴視角,讓傳統(tǒng)與現代“美美與共”,使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天空的樣子
沿著九曲回腸的盤山公路行進,雄踞武川縣大青山蜈蚣壩頂部的壩頂遺址猶如無言的歷史切片,向后人講述著不同民族交融碰撞、同生互構的傳奇故事。
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遷都洛陽之際,北巡盛樂及陰山地區(qū),先后“謁金陵”“行幸陰山,觀云川”“幸閱武臺,臨觀講武”。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介紹,“謁金陵”“觀云川”分別屬于祭祖、祭天的祀的范疇。
今天,當我們站立在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前,思緒繚繞于歲月的云煙,仿佛可見:千年之前,高山、臺地、祭壇,熊熊篝火與點點星光相映,人們登得越高,越靠近蒼穹。
2019年至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這一形似巨型“土包”的遺址先后進行了4次發(fā)掘,揭開了壩頂遺址的神秘面紗。
“我們現在看到的祭壇形制由祭壇、內環(huán)壕、內垓、外垓、外環(huán)壕五部分組成。它的總體形制和中國歷史上祭天的祭壇一脈相承,是華夏祭壇的形式,但是在祭祀的儀式中我們又發(fā)現了馬骨和羊骨,這又和游牧民族緊密相關?!睆埼钠秸f。
壩頂遺址所在的大青山地區(qū),歷來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帶。遺址祭壇的圜丘如同穹廬般的天空,既符合中原王朝的祭祀禮制,也交融了北方游牧民族祭祀傳統(tǒng),是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證。
蹚過歲月的長河,圜丘看向天空的樣子,從未改變。
在武川博物館內,壩頂遺址、戰(zhàn)國秦漢的陜西寶雞血池遺址、隋唐的西安圜丘、明清的北京天壇四幅圖片擺放在一起,四大中國古代祭天遺存,隔著時空遙遙相望,成為研究中國祭祀文化的珍貴實證。
壩頂遺址的發(fā)現,氣象萬千、石破天驚。其前承秦漢、后接唐宋元明清,填補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家祭天遺存的空白,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中華文明5000年延綿不絕,正是由于文化的一脈相承、生生不息?!蔽涿鞴庹f。
時空的對話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青山地區(qū)是溝通中國華北和西北的重要紐帶……”在位于武川縣的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展館,講解員娓娓道來,帶領人們重溫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歲月。
1937年,日軍攻陷內蒙古平綏鐵路沿線,控制了大青山地區(qū),對陜甘寧抗日局勢造成威脅。中共中央考慮到大青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在這里開辟革命根據地。1938年8月,八路軍大青山支隊2000余人突破日軍封鎖線,進入武川縣。
站在史料與文物前,仿佛與革命先烈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激蕩人心的紅色歷史清晰如昨:蜈蚣壩伏擊戰(zhàn)、背磨力士白生寶、孤膽英雄馬建功……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革命烈士,鐫刻成一座座豐碑,時刻警吾輩莫忘先烈、告國人居安思危。
奇峰屹立的德勝溝村,是大青山抗日游擊隊司令部舊址所在地,這里曾走出了600多位基層干部,被譽為塞外小延安。如今,武川縣德勝溝司令部舊址,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血與火的洗禮,大青山兒女共同鑄就了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武川人,沿著紅色足跡,追尋信仰之光,凝聚前行力量。
武川縣退休教師郭志剛收集資料,編寫出版了論述抗日英烈和支前模范的作品《青山勁松》??h教育局、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張?zhí)旄?、周作升等老同志共同編寫了《武川縣革命老區(qū)發(fā)展史》《武川縣扶貧紀實》等文史資料。武川縣還成立了以張?zhí)旄粸閳F長的“五老”紅色革命宣講團,他們長期深入學校、社區(qū)、單位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文化激揚出文化自信的力量,燭照千秋,輝映未來。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歷史造就了武川吃苦耐勞、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風格,“北魏重鎮(zhèn)、廣德武川”也深深印刻在城市拔節(jié)生長的年輪里。
今天,曾被濃墨重彩地記錄在中國歷史上的武川,正在積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守住一城的根、本、魂,傳承一域的意、蘊、脈。(記者 周秀芳 許曉嵐 韓繼旺 宋爽)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