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跡化石是恐龍在地表濕度、粘度、顆粒度都比較適中的情況下留下的足跡,在后來的地質作用中隨著保存足跡的泥沙變成了巖石,上面的足跡形成了足跡化石。保存恐龍足跡的地方大都出現在湖濱、海濱及河流邊上的河灘地。
這是發(fā)現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地區(qū)的恐龍足跡化石??茖W家根據保存足跡的巖石性質,并對比世界其他地區(qū)類似的足跡組合,推斷查布地區(qū)在早白堊世時期屬于季節(jié)性干旱湖泊。在每年特定時期,恐龍和其他動物都會來這里飲水,因此在這湖邊留下了大量足跡。
根據恐龍足跡復原的鄂爾多斯中生代早白堊世景象,鄂托克地區(qū)發(fā)現的恐龍足跡包括大型和小型蜥腳類足跡、巨齒龍類和奔龍類食肉恐龍足跡,長有羽毛的小型食肉類恐龍以及大量的鳥類足跡。
在鄂爾多斯鄂托克旗恐龍足跡保護園區(qū)查布6號點的足跡,是四條小型蜥腳類恐龍足跡,走得比較整齊,可是后面的足跡又被幾個獸腳類恐龍足跡給沖亂。從這組恐龍足跡的化石反映出了遠古時期一場恐龍之間發(fā)生的弱肉強食場面。
在鄂托克地區(qū)下白堊紀中發(fā)現的成串蜥腳類恐龍足跡平行排列,且有中間小旁邊大的趨勢,于是可推斷出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遷徙過程中留下的足跡,當時個體小的幼年恐龍走在中間受到成年恐龍的保護。
在全世界發(fā)現的肉食性恐龍的足跡很多,在數量上遠遠大于以植物為食的恐龍。根據生態(tài)平衡法則,食肉動物在數量上僅相當于整個動物界的5%,但超過足跡量一半以上的食肉恐龍足跡是不符合生態(tài)鏈規(guī)律的。由此,我們可以根據留下的足跡數量很多推斷出當時肉食性恐龍需要四處奔波尋找食物,因此留下了大量足跡。當進入中生代時期,氣候溫暖潮濕,植被茂盛,以植物為食的恐龍不需要奔波很長的路就可以解決食物, 因此這一時期的植食性恐龍留下的足跡會比較少。
鄂托克旗的恐龍足跡化石主要以白堊世時期為主,足跡種類豐富、層位多,數量大,分布范圍廣,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足跡化石產地,是中國乃至世界研究恐龍足跡的重要地區(qū)。
一只恐龍一生只能留下一具骨架,但可以留下很多的足跡。通過這些足跡,專家們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地質環(huán)境、氣候類型、恐龍類型,甚至還為我們講述了這類恐龍生前的故事。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