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勞動者
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勞動者。勞動模范身上體現(xiàn)的“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在五一勞動節(jié)來臨之時,讓我們重溫幾位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的感人事跡,走近這些崇高的靈魂,致敬偉大的勞模精神。
吳運鐸
“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
《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20世紀50年代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戰(zhàn)士的感人故事。它問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教育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兵工事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圖①)。
吳運鐸,祖籍湖北武漢,1917年生于江西萍鄉(xiāng)。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奔向皖南云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抗日根據(jù)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lián)合兵工企業(yè)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
1947年,吳運鐸奉命去大連建立引信廠并擔任廠長。在一次試驗彈藥爆炸力的時候發(fā)生意外,他被炸得渾身是傷。在幾個月的治療中,他閱讀蘇聯(lián)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中得到鼓舞和激勵;為了傷愈后更好地工作,他努力學會了日文;當他能下地時,便請示領導買來化學藥品和儀器,把病房變成實驗室,研制成一種高效炸藥。
在戰(zhàn)爭年代,他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余次手術,身上仍留有幾十塊彈片。他以頑強毅力戰(zhàn)勝傷殘,堅持戰(zhàn)斗在生產、科研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p>
孟 泰
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干部”
孟泰(圖②)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河北省豐潤縣人,1898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愛廠如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恢復和發(fā)展鞍鋼生產中作出了重大貢獻,8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孟泰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發(fā)展的產業(yè)工人黨員之一。他帶領廣大工人把日偽時期遺留下來的幾個廢鐵堆翻了個遍,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姑涝瘧?zhàn)爭期間,他主動當了護廠隊員,把行李扛到高爐上,冒著遭到空襲的危險,隨時準備用身體護衛(wèi)高爐。
孟泰的鉆研精神與苦干精神同樣有名。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來在高爐工作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套工作規(guī)律及操作技術?!耙晃濉庇媱濋_始后,他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帶領工友們對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自制高爐風口,巧制“橋型抓”。他自己設計制造成功的雙層循環(huán)水給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
在鞍鋼面臨停產的情況下,他組織了500多名技協(xié)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煉鋼到鑄鋼的一條龍廠際協(xié)作聯(lián)合技術攻關,先后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終于自制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譽為“為鞍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
在擔任鞍鋼煉鐵廠副廠長的8年中,他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干部”。
王進喜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進喜(圖③),1923年出生,甘肅省玉門縣人。石油會戰(zhàn)初期被譽為“鐵人”,是大慶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新中國成立后到玉門鉆井隊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7月,在全國石油現(xiàn)場會上,為加快玉門油田的建設,王進喜首先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米),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同年9月,他帶領1205鉆井隊創(chuàng)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最新紀錄,還摸索出一整套優(yōu)質快速打井的經驗。1959年創(chuàng)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1年的進尺相當于舊中國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同年王進喜作為1205鉆井隊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觀禮。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不止一次說過的話。他時時刻刻都在實踐著自己的誓言。
在大慶油田第一口井完鉆后,王進喜指揮放架子時,被鉆桿堆滾下的鉆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后還繼續(xù)指揮放架子、搬家。領導知道后,硬是把他送進醫(yī)院,他又從醫(yī)院跑到第二口井的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鉆到約700米時,突然發(fā)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經過研究,決定采取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密度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王進喜的帶領下,其他同志紛紛跳入泥漿池,經過全隊工人的奮戰(zhàn),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鉆機和油井。
鄧稼先
他臨終仍在叮囑:“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圖④),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
195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wèi)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lián)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shù)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shù)挠嬎阃品嗽薪Y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shù)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shù)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xiàn)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lián)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囑:“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徐 虎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
晚上7點,對絕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是全家團聚、共享晚餐的溫馨時刻。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西北部一片陳舊的居民區(qū)里,卻總能見到一個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男子,背著工具包,騎著一輛自行車,穿梭在那窄窄的街巷深處。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華燈初上之際,這個騎著自行車的背影,溫暖了無數(shù)上海人的心靈。他名叫徐虎(圖⑤),被人親切地稱作“19點鐘的太陽”。
1975年,徐虎從郊區(qū)農村來到上海城區(qū),成為普陀區(qū)中山北路房管所一名普通水電修理工,“工作就是通馬桶、修電燈、換電線,每天重復?!?/p>
1985年6月23日,3只有醒目標示的“水電急修特約報修箱”出現(xiàn)在徐虎所管轄的地區(qū)居委會、電話間、弄堂口,上面寫著“凡附近公房居民遇到夜間水電急修,請寫清地址,將紙條投入箱內,本人將熱忱為您義務服務,開箱時間19點”,落款:中山房管所徐虎。
晚上7點,從此成為徐虎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時間。1985年后的10多年間,他除了外出開會、住院開刀,從沒有失信過。在這片陳舊居民區(qū)的6000多戶居民看來,只要有徐虎在,他們就不會陷入缺水斷電的困境?!靶量辔乙蝗?,方便千萬家”,這是徐虎給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條。
在上海各行各業(yè)的服務熱線中,24小時“徐虎熱線”的知名度、美譽度始終名列前茅。他把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服務理念傳授給徒弟,形成了廣泛的“徐虎效應”。
王順友
“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p>
一個人、一匹馬,四川木里藏族自治縣馬班郵路投遞員王順友(圖⑥)在大山里一走就是幾十年……在不通公路的深山里,王順友是老百姓的信使,是黨和人民的紐帶。
王順友生于1965年。20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中接過韁繩,成了一名馬班郵路投遞員。王順友負責從木里縣城到倮波鄉(xiāng)郵路的投遞工作,往返360公里,走一趟要14天,一個月要走兩班。一年里,王順友有330天都奔波在郵路上。
每一趟郵路,王順友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個月冰雪覆蓋的察爾瓦山,接著又要走進海拔1000米、氣溫高達40攝氏度的雅礱江河谷,中途還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溝梁。
在郵路上,王順友餓了吃幾口糌粑面,渴了喝幾口山泉水,困了就睡在荒山巖洞。他從沒抱怨,反而越來越感受到郵路的意義——它向山溝溝里的群眾傳遞了信息,把黨的聲音和政策帶到千家萬戶。
王順友還熱心為農民群眾傳遞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購買優(yōu)良種子。為給群眾捎去生產生活用品,他甘愿繞路、貼錢、吃苦,和沿途各族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
看到郵路上鄉(xiāng)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王順友真的很高興,又想唱上幾句山歌了:“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人民日報記者易舒冉整理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