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去過青藏高原嗎?”看著臺下青年學子面面相覷的樣子,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笑著“解圍”,“去一趟,確實不容易”。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2023級新生入學教育首場專題報告會現(xiàn)場的一幕,姚檀棟用他30多年科考旅程的親身經歷講述“從高原到巔峰”的科學攀登之路。
今年5月,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山隊員成功登頂。他們克服高海拔、高輻射、低氧氣、低氣壓、低氣溫的“兩高三低”極端環(huán)境,勇闖這片不毛之地。大屏幕展示界面的圖表里,同學們讀出了這條攀登之路上超乎想象的艱辛,也感知到蘊藏其中的無限可能。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氣候變化驅動器”之稱,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也是開展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因此成為全世界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科學高地。
“青藏科考是保護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之一,去青藏科考不僅是中國科學家的夢想,也是世界科學家的夢想。”聽姚檀棟述說中國科學家持續(xù)攀登的信念和故事,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碩士新生史兆凱心潮澎湃,“能去青藏高原科考,也是我夢寐以求的事?,F(xiàn)在,我更加理解青藏科考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自己未來的方向?!?/p>
《青藏高原生態(tài)保護法》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針對青藏高原生態(tài)保護出臺的專門區(qū)域性法律。這部法律的醞釀和誕生,凝結著科考隊關于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安全問題幾十年的研究積累。
“我代表科考隊提出加強冰川變化監(jiān)測、冰川災害監(jiān)測預警,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的保護修復治理建議,都在《青藏高原生態(tài)保護法(草案建議稿)》中被一一采納。”姚檀棟與同學們回顧了當時立法調研會的場景。
“這就是科學研究‘開花結果’的時刻吧!這背后,是觀照人類永續(xù)生存的廣博胸懷,更彰顯著一輩又一輩中國科學家‘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高尚情操和務實作風,引領我們沿著這條攀登之路成長成才?!眹拼笊茖W學院碩士新生盤天玉拿起手機,拍下了屬于自己的“追星”照。
提問交流環(huán)節(jié),面對青年學生“如何走好科研第一步”的提問,姚檀棟給出了一個關鍵詞——時間。在他看來,日新月異的新科技和新工具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但科研一定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實踐的產物,“工具越來越好用,但鉆研投入的時間一點也不能減少”。
現(xiàn)場還有學生提問,珠峰登頂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困難是什么?姚檀棟笑了笑:“這個問題,我一時還真答不出來?!彼又忉?,“把困難全部想在前面,是我們科考隊一以貫之的工作原則,在惡劣的自然面前,要有智慧預判所有的困難?!?/p>
如何利用高技術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帶動整個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新突破,是姚檀棟和團隊不斷思索的問題。從水、碳、生態(tài)到人類活動、環(huán)境變化機理,他們?yōu)樽约褐贫恕熬劢?025”“面向2050”的發(fā)展方向。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青春時光又是珍貴的。就像國科大的標志性建筑——鐘樓,時時刻刻在提醒和鞭策著我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講座一結束,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碩士新生張智杰榮一路小跑追上姚檀棟,他搶到了自己讀研階段的第一個院士簽名。
(記者 崔興毅 本報通訊員 脫暢)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