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左江流域考古發(fā)現的蛇類骨骼。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對廣西左江流域距今約6000年的寶劍山遺址和大灣遺址中發(fā)現的蛇骨進行形態(tài)學研究,鑒定出緬甸蟒、眼鏡王蛇和百花錦蛇三種蛇類。這項成果刊發(fā)在國際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左江是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的“天上之河”,左江流域是駱越文化遺跡的寶庫,這里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按舜伟l(fā)現的蛇類骨骼數量多,基于現生蛇類中最能反映椎骨長寬的4個測量項,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估算了部分骨骼材料所代表的蛇類體形。結果顯示,其中最大的一枚緬甸蟒中段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全長至少4.58米,超過《中國動物志》記載的國內最大紀錄(全長3.56米)?!睆V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教授楊清平介紹。
據介紹,這些蛇骨表面大多存在一些疑似燒灼痕,在與其共同堆積的哺乳動物遺存骨骼中,則普遍存在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跡,很有可能是人類獵食后的殘留,且不排除此地的史前人類用燒烤方式加工肉食的可能。研究結果提示,華南地區(qū)獵食蛇類的歷史可能上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此次發(fā)現的蛇類骨骼,為我們復原當時生活生產內容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睏钋迤浇榻B。2013年到2020年間,楊清平擔任《左江流域考古調查與試掘》《崇左邊境考古調查》等專項課題負責人,帶領調查團隊,復核或新發(fā)現了100多處古文化遺址,獲得了大批珍貴資料。“左江流域豐富的文化遺址和遺物顯示,史前時期左江流域已經出現了較為繁榮的人類聚集。研究發(fā)現,左江流域的古代文化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這些文化與周邊地區(qū)的考古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楊清平說。
“可以這樣說,左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與周邊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光輝燦爛的文化。”楊清平表示,左江流域、崇左邊境考古調查,進一步延伸了廣西的歷史軸線,增強了地域歷史信度,豐富了地方歷史內涵。(記者周仕興、王瑾雯)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2025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