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脊艅t是對歷史根脈的探尋,也是和古人的對話。近日,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揭曉。包括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陜西清澗寨溝遺址等十個項目入選。這些新發(fā)現(xiàn),將神州大地上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歷程娓娓道來,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我們首先到陜西清澗寨溝遺址去看看。
寨溝遺址坐落于陜西省清澗縣寨溝村。2024年3月中旬,眾多國內從事商周考古的頂尖專家云集于此,為這座遺址把脈。
清澗寨溝遺址考古項目領隊孫戰(zhàn)偉:“寨溝遺址最核心的地方是寨塬蓋?!?/p>
在兩河相交的獨立山峁上是平坦開闊的夯土平臺,方圓2萬平方米,夯墻高達16米以上,氣勢恢宏,規(guī)模巨大。
十年前,陜西考古研究院啟動陜北考古大范圍勘探,孫戰(zhàn)偉負責調查清澗縣的溝溝壑壑。做考古,田野調查不光累腿,還很累嘴。
孫戰(zhàn)偉:“人生地不熟的,就要問,農村里年齡大的知道得多,說那個山頭上當時出了一個青銅鼎交給文化館了。”
老人說的山頭就是寨塬蓋,老輩人都說那里種什么莊稼都沒收成。
孫戰(zhàn)偉:“夯過的地方結實,水滲不下去,莊稼長得就不好,他們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我們一聽就知道有戲?!?/p>
幾十年來,陜西考古學界一直有個難解的謎題。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種建榮:“過去在南流黃河兩岸出了很多青銅器,都是老百姓生產生活各種過程中突然發(fā)現(xiàn)的?!?/p>
總計500多件青銅器憑空出現(xiàn),似乎預示著這里曾經存在過一個高度發(fā)展的社會,可是在陜北黃土丘陵卻并沒有出現(xiàn)過與之匹配的高等級墓葬和遺址。直至2022年,陜北商代考古工作重新啟動,清澗縣寨溝遺址橫空出世??脊虐l(fā)現(xiàn),其頂部是一組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回廊組成的“回”字形建筑群。建筑群合圍區(qū)域面積6000平方米。隨著考古勘探持續(xù)深入,在寨塬頂周邊20公里范圍內,連續(xù)發(fā)現(xiàn)11座商代高等級墓葬。清澗寨溝遺址群規(guī)模之大、等級之高、出土文物之精美遠超以往認知,在2號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大鉞與殷墟婦好墓中的大鉞體量相當。從已經開掘的2號和8號大墓來看,其體量堪稱驚人。已經出土的銅器、骨器和象牙器與殷墟文物風格相近。
在甲骨文記載中,商王朝外部林立著數(shù)十個方國,方國,學者們定義為早期城邦式原始國家,而商王朝時期的國家是一種古國與方國的聯(lián)合體。但方國歷史只見諸于文字,并無有說服力的考古實證。寨溝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神秘的商代方國歷史揭開了一角。
種建榮:“整個商王朝和周邊國家社會復雜化的過程,這個復雜化怎么組織運作的,比如西北方這些方國是如何融入中華版圖的,我們要把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是如何從多元到一體的過程,內在的機制是什么,甚至包括今天所建設現(xiàn)代中華民族的文明,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華文明能連綿不斷,就是要從這些小課題里面找到中華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質要素?!?/p>
除了像陜西清澗寨溝遺址這樣的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去年還有很多考古新發(fā)現(xiàn)讓世人驚嘆。生動展示了泱泱中華的悠久歷史和博大文明,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濛溪河遺址距今約5萬—7萬年,是舊石器現(xiàn)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唯一發(fā)現(xiàn)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也是國際罕見的動植物、石器一體的全科型遺址。透過這些遺存,使得我們有幸可以窺見5萬年前古人類立體而復雜的生活圖景。
一塊只有3.5毫米長度的微小骨片,在顯微鏡下,呈現(xiàn)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影像:在它上面,平行排列著11道細小的劃痕。出土之后,鄭喆軒的助手特地帶著骨片飛到北京,請國內外骨制品刻劃痕專家鑒定,也沒有明確的結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譚培陽:“他們都說,目前世界范圍內沒有找到它自然形成的原因。覺得它不是自然的,但是不知道人怎么刻的?!?/p>
在顯微鏡下,在碳化的橡果、骨器和多件石器上面,都能發(fā)現(xiàn)人為的劃痕和簡單符號。這標志著,5萬年前的古人類已經具備復雜多樣的行為能力。
更令人興奮的是,這里發(fā)現(xiàn)極為豐富的全要素生產工具、化石,尤其是植物遺存,在同期同類遺址中前所未有,顯著增加了歷史的豐度和信度。
進入2024年,資陽濛溪河遺址發(fā)掘還在緩慢推進。沉睡在地下5萬余年之后,上古遺存脆弱而且細碎,更加考驗耐心。極為難得的是經過數(shù)萬年的變遷,竟然還有古人類加工的完整木器保留下來。
考古,透物見人。舊石器考古尤其需要從各種微小的線索推斷幾萬年前的人類活動,每一抔土樣都可能是打開謎題的鑰匙。從開掘到現(xiàn)在,這些土屑已經裝滿一萬多袋,編號記錄之后,再送到四川考古研究院植物實驗室進行浮選。
每一袋土,都要反復淘洗,浮在表面的,漂洗后用濾網保存;沉在水下的,去除渣滓再重復挑選。將近一年的時間,遺址所有的土樣反復浮選,也只完成全部土樣的3%,但取得的樣本數(shù)量卻已高達3萬余份。一切都是值得的,浮選后的樣本里,不僅僅有石器碎片和動物化石,更難得的是每一袋中都含有極為豐富的植物遺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濛溪河遺址考古項目領隊鄭喆軒:“結果很驚人,我們當時的預期是每一袋里面能發(fā)現(xiàn)幾棵,但是浮選出來這個量可能比舊石器遺址所有的量加一塊都要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濛溪河遺址植物考古負責人萬嬌:“發(fā)現(xiàn)這么大量的、這么豐富的植物遺存,在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放在全世界范圍內,能夠發(fā)現(xiàn)植物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p>
5萬年前的古人類,他們的食譜極為廣泛,劍齒象、犀牛、熊、鹿、飛鳥和魚都是他們的狩獵對象。他們的菜單上有諸如核桃、橡果、葡萄等多達30余科可食用植物。他們習慣用火烘烤食物,甚至會在獸骨和石器上刻畫線條。
鄭喆軒:“這個遺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個看得見也能看得懂的遺址,我個人認為我們很難在世界其他舊石器遺址里面找到一個比這個遺址更能夠復原古代社會、活化古代場景的?!?/p>
譚培陽:“舊石器時代從距今兩三百萬年前一直到距今一萬年前,它占據(jù)了我們整個人類成長史的99%,弄清楚這個時段對人類的整個發(fā)展很有意義?!?/p>
一個個發(fā)掘遺址,一件件出土文物,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更延續(xù)和承載著民族精神家園的結晶,回答著“何以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伴隨著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我們也將更清晰地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認識中國文化的根與魂,也才能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