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法國巴黎塞納河一景。埃弗爾德攝(影像中國)
春回大地,法國與中國之間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陸續(xù)拉開帷幕:中法文化之春、法語活動月、中法文化周……一系列活動令我心潮澎湃,對再赴中國充滿期待。目前,我正在籌備新的作品展,計劃于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造訪中國,與中國觀眾和藝術創(chuàng)作者展開面對面的交流。
我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已有30年。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雕塑不可或缺。通過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地發(fā)現、探索和創(chuàng)造,我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收獲。我的雕塑作品曾兩次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國: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我創(chuàng)作的人物雕塑《夏爾·戴高樂》被選定為國禮,由時任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鄭重贈予到訪的習近平主席,我很榮幸在現場見證了這一美好時刻;次年,奧朗德到訪中國時,我創(chuàng)作的人物雕塑《維克多·雨果》再次作為國禮贈送給習近平主席。能用藝術作品見證并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令我備受鼓舞。數次中國之行,更對我的藝術觀念產生深刻影響,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以像立傳——
細膩表達人物精神
我從兒時起便熱愛繪畫。中學畢業(yè)后,我進入法國貝桑松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刻,并前往美國紐約進修,最終定居巴黎,成為一名藝術創(chuàng)作者。
在我看來,藝術,有“濃縮”的能力,可以將生活“提純”;創(chuàng)作,則是分享內心“秘密”的過程。我希望通過創(chuàng)作追求“美”、服務“美”,實現精神層面的升華。即使看似重現物體,藝術作品依然是心靈的表達。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需要在同一個主題的不同側面之間調和矛盾點,在運動、節(jié)奏、光與影的融合中尋找平衡點。同時,創(chuàng)作也是反躬自省的過程,需要不斷思考自己與他人、社會和世界的關系。因此,每次創(chuàng)作都是全新的探索,引領我抵達新的領域。
作為雕塑家,人物尤其令我著迷。我喜歡觀察那些有故事的面孔,發(fā)現相貌與心靈的關系。人的面孔是心理的體現,一件人像作品無聲地講述著人物的成長經歷。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更愿意與人物面對面展開創(chuàng)作對話,哪怕僅是無聲的相處,對方嘴角揚起的微笑、眼神中的片刻茫然、頸部彎曲的弧度等,都能使我更好地捕捉其內心活動。
當面對面交流無法實現時,我會采取多種途徑,盡可能豐富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之前,我會閱讀書籍、觀看影像記錄,并大量查閱資料。若條件允許,我還會拜訪創(chuàng)作對象的家人,傾聽他們的回憶。通過熟悉人物,拉近心理距離,我對創(chuàng)作對象產生了親切感,理解了其人生經歷,并努力發(fā)現他們身上的普遍人性和獨特的個人傳奇。我希望通過雕塑,不僅展示人物的過往,還能體現他們對夢想的追求。
在充分研究人物背景后,我便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作,與材料展開“親密的斗爭”。通常,我會刻畫出人物的不同表情,觀察每一個新的表情給人物帶來的變化……通過反復試驗,直到某一個表情脫穎而出。這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有時甚至幾個月才能抓住人物內在“真相”閃耀的一刻:通過這個表情,人物的獨特性能更充分地展現出來。
例如,我創(chuàng)作的“名人雕塑”系列中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雕像就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作品。為雨果立像,令許多雕塑家著迷。在大量閱讀資料后,我發(fā)現雨果的內心既充滿矛盾,又意志頑強。在此基礎上,我首先要為人物確立正確的姿態(tài),他是向上的,不斷追尋真理;他也是沉思的,熱切關注人類社會的未來,我努力在兩者之間摸索、尋找一個平衡點。在表情塑造上,我需要把眾人眼中各不相同的復雜印象匯集到一張面孔中,重新建構起他的“形象”。在工作室的地面上與創(chuàng)作材料持續(xù)“斗爭”數周后,雨果“誕生”了:晚年的雨果從高處俯瞰,面帶仁慈。人像的魅力往往來源于雕塑家對眼神的詮釋。我特別注重表現這位文學巨匠富有遠見的凝視,這種目光頌揚了作家筆下人物的自由精神,而他略帶苦澀的嘴角又令人聯想起雨果當時面對的復雜社會現實。
中國之行——
拓展視野豐富創(chuàng)作
一直以來,我對中華文明頗為仰慕,興趣濃厚。2010年起,我數次前往中國進行藝術交流活動,參觀了許多美術館和博物館,并赴各地采風創(chuàng)作。中國山河秀麗,景色多姿,這片土地上的湖泊和山脈呈現出一種特有的遼闊。在我看來,這種空間上的開闊感,令中國傳統(tǒng)繪畫別具美感。中國畫中的很多風景一望無際,視野連綿不絕,仿佛沒有盡頭。湖泊淼淼,隱入山林,群山呈梯狀層層向上鋪展,或如橋梁般不斷延伸。這些繪畫作品既莊嚴,又空靈,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美學所具有的哲思。當我回到巴黎,它們仍在腦海盤桓,久久難以忘懷。為了表達向中國古典文化致敬的心情,我著手創(chuàng)作了孔子雕像。
在我眼中,孔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他的著作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他的許多論述體現了基于人類共同價值的道德規(guī)范,擁有超越國界的魅力。這種精神上的理解與共鳴,令我完全沉浸于他的哲學世界,創(chuàng)作過程一氣呵成。
為了解孔子的外貌特征,我查找了很多資料,最終確定為高大、莊嚴、睿智。這也是世界范圍內許多孔子雕塑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形象,我仔細參閱,受到很多啟發(fā)??鬃拥恼軐W飽含“仁”和“禮”的思想,在創(chuàng)作時,我著力塑造一位眼神富有善意、嘴角露出微笑的年長者形象,他的頭上束著發(fā)髻,胡須飄逸,充滿智慧。這件作品融合了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示出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獨特魅力。
中國之行拓展了我的思維與視野,挑戰(zhàn)了我頭腦中固有的、以轉錄現實為中心的具象藝術觀念。在此之前,我對世界的理解以比例、數字和幾何為基礎,而中國傳統(tǒng)繪畫更為強調精神上的共鳴,蘊含著豐富的哲學表達。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能夠與中國藝術家面對面交流,體驗不同風格的創(chuàng)作,令我收獲頗豐。
在中國,我認識了很多藝術家,結為朋友知己。即便有時候語言溝通上存在障礙,我們也能很快相互理解,因為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比如,2019年12月,我前往西安參加絲綢之路藝術教育國際論壇暨國際油畫展時,就認識了一位年輕的中國畫家吳廣。他送給我的瓷盤畫作品,如今擺在我巴黎家中的書柜中。他是一位將傳統(tǒng)與現代巧妙結合的藝術家,作品中線條的表現力十分出色,能夠將數百個平面匯集到一張面孔上,呈現出立體感、時空感。
我在想,很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魅力是不是就來自中國文字和書法?因為文字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思想的有機組成。中國文字擁有很強的藝術之美,毛筆賦予每個字以勃勃生機。藝術創(chuàng)作者與不同文化相遇相知,拓展了對世界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創(chuàng)作視野也變得更為深遠,這是十分幸運的事情。
藝術在人與人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是各國人民都能理解的美妙語言。以藝術為媒介,法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日益緊密。我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與一些藝術家保持溝通,他們作品中展現出的蓬勃創(chuàng)造力令我震撼不已。我希望再去中國,欣賞錦繡山河,交流藝術之美,為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與友誼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為法國著名雕塑家、畫家,法國藝術家之家協(xié)會副主席,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獲得者,劉艷青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8日 18 版)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