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非的杜安睿17歲時便有了一個“中國夢”,遲遲未能實現(xiàn)。二十年后,他終于如愿來到中國,如今他已在中國生活七年,成為活躍在短視頻平臺的“云南阿杜”。他著迷于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對中國政治、社會有著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他說,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這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杜安睿在云南昆明滇池邊喂海鷗。受訪者供圖
懷揣“中國夢”的銀行高管
1994年,杜安睿17歲,開始對亞洲哲學感興趣,從孔孟老子孫子讀到佛教學說。后來又因一位做針灸的華人朋友,對中醫(yī)產生了興趣。
大學時,杜安睿的父母建議他讀會計專業(yè)。畢業(yè)后,杜安睿在銀行工作,一路做到高管。但是,“中國夢離不開我的身體”。37歲時,杜安睿毅然決定搬到中國,開始追逐他的中國夢。
杜安睿來中國已有8個年頭,今年是他在昆明定居的第5年。8年來,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鄉(xiāng)村振興成效顯著,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改善良多。杜安睿說,“每個中國城市都有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
“中國正處在一個高質量發(fā)展的階段。我們在中國鄉(xiāng)村的生活質量也會不斷提升。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未來,在中國生活都是一種榮幸。”他說。
杜安睿在云南昆明街頭嘗試云南鼓。受訪者供圖
“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
杜安睿認為,在中國的外國人如果不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共產黨,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于是,他開始系統(tǒng)學習了解中國的體制,閱讀領導人重要講話,“逐漸意識到我以前是多么不了解中國。大多數(shù)外國人都跟我一樣,(之前)了解到的中國知識都是負面的”。
關注中國,自然也關注中共二十大。“中共二十大報告里面重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倍虐差Uf,“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政府就應為人民服務。我去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地方政府為人民做好服務,讓我印象深刻?!?/p>
杜安睿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非常好。他的祖國南非發(fā)電能力不足,民眾用電問題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仍是一個問題,而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建設非洲發(fā)電設施。 他表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做了幾十年,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世界需要中國的幫助,從基礎設施開始發(fā)展。
“非洲也需要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我們可以學習中國模式,推動國家發(fā)展?!倍虐差Uf。
南非與中國同為金磚國家,關系良好。杜安睿作為曾經(jīng)的銀行高管,相信南非完善的金融體系和不斷增長的非洲人口將為中非貿易提供巨大的空間?!斑@是一個雙贏的模式。”他說。
杜安睿在云南昆明文廟街品嘗米線。受訪者供圖
作為自媒體人的“云南阿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杜安睿著迷于云南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個民族的特色文化、音樂、服飾都深深吸引著他。他的媽媽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因此,杜安睿對云南多樣的民族服飾尤其感興趣,“云南是一個非常包容開放的地方,不斷吸引著我”。
“我喜歡昆明的天氣,氣候非常好。這個城市里面有很多文化的小細節(jié),它不光是一個歷史文化發(fā)達的城市,還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倍虐差H绱嗽u價。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杜安睿認為,云南的旅游業(yè)很發(fā)達,旅游也要跟產品和文化、三農政策等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
作為一個在中國的外國人,杜安睿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橋梁,做直播,做文旅推廣,幫助云南把產品展示給全中國乃至給全世界的人們。社交平臺上的“云南阿杜”也在逐漸吸引眾人的目光。杜安睿同中國人一同創(chuàng)業(yè),一起成功,“我是一個需要有成就感的人,每天工作的進步也讓我對自己在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他深信,“人在哪里,機會在哪里”。三四年前,他就開始關注中國的新媒體平臺?!爸袊I了5G發(fā)展,人們都在手機上買東西、刷短視頻。在這個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小品牌。”杜安睿希望可以利用這些新型的平臺,放大自己的個人能力。
“對外國人來說,新媒體是一個很好的了解中國的渠道。我可以用新媒體拍視頻、做直播,給外國人分享中國的真實情況?!彼Mㄟ^這個模式,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看到中國人生活得怎么樣 ,中國社會怎么樣。
杜安睿熱愛在中國的生活。“我在這里生活很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吸引更多人來到中國,來到云南,同中國人一起創(chuàng)業(yè),為國家做點貢獻?!彼f,現(xiàn)在的中國生活穩(wěn)定、安全,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價值。
“未來我的根在中國?!倍虐差ψ约涸谥袊奈磥沓錆M希望。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wǎng)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wǎng)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wǎng)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wǎng)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wǎng)安備:15010502001245